今年的养老金调整,可谓是牵动了无数人的心。人群中有人感慨,“都七月了,一个影子都没看着!”有人干脆调侃,“还能不能指望这点涨头了,不如直接说‘以后不涨’算了。” 这话虽然酸,却也说出了大多数退休老人们的焦虑与耐心渐失的心情。对于很多靠养老金生活的人而言,这不仅仅是一点点加薪,而是对未来生活稳定性的保证。卡在了时间的节点上,动静迟迟未出,究竟问题出在哪儿了呢?
说到这里,问题倒也并不是单一的“拖延症”。最近一轮全国范围的审计给出了这样一个让人倍感扎心的画面:不少地区养老金基金的管理上出现了问题,甚至某些地方成了“黑洞”。比如山西一位“神操作”人物,一岁就“参加工作”,22岁“光荣退休”,似乎创造了现代社会生产奇迹。但细究下来,结果只有一个——漏洞百出。不仅山西,全国范围内25个省里都查出各种问题,涉资高达600多亿,这笔资金流程的“糊涂账”显然要先过筛子,否则再谈调整就成了空中楼阁。
从技术层面来这次难题确实也不小。养老金并非今年刚列入议事日程,而是长期以来的一个复杂话题。在以往,机关单位和企业的退休人员养老金基本上是“各管各的”,眼下却要求全国统一标准,这背后的难度可见一斑。5亿多参保人的档案整理可不是动动鼠标、敲两下键盘那么简单,它更需要对庞大的历史数据进行一场“地毯式”的大扫除。就像在几万个拼图块中找两块能够严丝合缝的,稍有漏洞就可能挖出更多“窟窿”。
上海在这方面算是一个“先行者”。虽然养老金调整方案至今没个影儿,但人家从七月开始,已经率先在失业金、低保、医保这几项上进行了调整。失业金分档上涨,最低的也达到了1650元;低保金每月增加55元;医保年度报销更是提升到65万元,力度之大让不少人感叹“人家就是跑得快”。对比起来,养老金调整的“慢动作”则显得格外刺眼。
而另经济实力也是这出“拉锯战”的关键。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深入,各地对养老基金的压力与日俱增;另在当前经济复苏步履维艰的情况下,涨太多会让财政直喊“吃不消”。据统计,目前全国养老金平均水平去年约为3200元,今年或许能够提高到3500元;但这笔增加的金额究竟从哪里来,不少人还在为财政拨款与基金盘点揪心。理想很美好,现实很骨感,难怪有人说,“兜里得有粮,才好心中不慌。”
计较来计较去,一切归结到最后还是得回到程序中。养老金调整讲究“统一指挥、步调一致”。国家方案要先出炉,地方政策才能根据实际情况细化执行。换句话说,这是一场全国范围内的“接力比赛”,哪怕你地方准备得再快,如果“总指挥”还没开枪,就只能在起跑线上干等着。往年最赚眼球的是三月公布方案,最迟也不会拖过六月中旬。而今年呢,到了七月上旬仍旧杳无音讯,不免让人疑惑:是遇到了什么特别复杂的问题,还是其他不得不为的原因?
但事态远没有大众想象的那么简单。养老金作为涉及全民福利的一项政策调整,其实到了最后计算时,每一分钱都得“算清楚、算明白”。这就不得不涉及人社部的技术调整:工作年限、退休时间、低收入倾斜这些变量必须逐项核算,任何一点误差都会导致投诉和社会上的批评。有专家在积极预测,“也许一周内会有消息。”但正如那些拍胸脯打包票的评论,我们听得多,可真正拍出来的文件谁也说不准。
站在历史的经纬上,其实养老金问题的每一次调整背后,都可以追溯到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沉淀。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,养老问题主要还是依赖单位的“内部保障”。真正进入全民保险的初步建设期,已经是90年代的事了。毫不夸张地讲,手上的每一张养老金账单都汇集了几十年的经验,人们在汲取教训中进步。但另我们每一次挖出漏洞时,也不得不承认,完善的制度路还有得走。
从长远来政策的调整既要平衡增长,又要考量社会影响。单纯追求高增长率容易让财政吃不消,单纯严格控制预算又会让“最需要那笔钱的人”受苦。各国养老金制度都有类似的矛盾。美国一度频繁调整公共社保基金的可领取岁数,以减少支出压力;欧洲不少国家甚至提出削减福利,换取经济回暖空间。这些经验摆在这里,为我们提供的是宝贵的参考资料,也是一种就业余空间用来“踩坑”的前车之鉴。
到今天,有人说,“养老金调整这事儿迟到可以,但绝不能缺席。”确实,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。年底前落地是命脉,细化方案更是关键。正如那句话所说,该去哪里找钱隐患,要早发现早解决;承诺了大家的上涨,拖也不能拖太久。至于后续结果,我们就一起往下看吧。
在线配资炒股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